营销人员为什么拿不到订单?这是老板抱怨的问题,也是营销人员一直的疑虑。究竟是为什么呢?其中订单获得前端的报价环节是一个关键点,在这里重点讲一下。
一、报价的误区
1、越低越好
很多营销人员认为给客户的报价越低越好,认为这样能提高客户的成交率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,原因如下:
报价越低,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是“物美价廉”,而只有“物廉”,这非常不利于公司品牌的建立;
报价越低,与客户的谈判空间就越少,无回旋余地,客户的成就感也低,不利于交易的达成。
2、越快越好
报价越快越好也是很多营销人员的一个误区,他们认为一定要抢得先机才能更早获得客户的认可。这也许是一种可能性,客户会认为你报价报得早很有积极性,有一定的好感,但并不代表你在交易中获得优势,反而隐患更大:
报价越快,留给自己核算价格的时间就少,有可能因为核算不准确而形成反悔,反而影响公司信誉;
报价越快,自己的价格底牌就亮得越早,如果客户业务项目具体负责人与竞争对手的关系更紧密,就有可能将你的价格透露给他们,这样的情况下,与客户达成交易的概率几乎为零。
二、报价的技巧
1、设定底线
底线价格是指公司能提供的的一个最低的可接受价格,一般由公司战略层制定。营销人员一定要守住此底线价格,同时为了建立个人品牌,还要设定自己的底线价格。营销人员定的底线价格可以比公司的底线价格略高,这样可以留给客户议价的空间更大,客户具体负责人将更有成就感。
2、伺机而报
有了价格底线之后并不能急于报价,而要寻找合适的时间伺机而报。具体项目运作之前,报参考价,不可作正式报价;具体项目运作之时,客户会限定相应的时间区间,应该在这个区间内报,但不宜报得靠前,宜靠后,一因避免价格外泄,二因考虑时间长更准确;具体项目运作之后,如果客户要求二次报价则可报,没有要求一般不会再次报价。对于零散报价则根据客户具体负责人的心情伺机而报。
3、重视试探
试探性报价是营销人员必须掌握的。对于不太熟悉的客户,可提出一个跟行情价格相差不大的价格,再观察其表情来判断报价的高低;对于熟悉的客户,可直接进行试探询问,如果关系深厚,对方会提出相应的建议,再根据其建议来报价就成交的概率更高了;对于完全陌生的客户,可采取报价单的方式试探,比如在报价单中备注一句话“此报价仅供参考,具体运作时另行计价”。这种情况下,客户都会有所反应,可根据其反应来判断报价高低。
4、报价严谨
报价一定要严谨,单位、帐期、付款方式等都是我们考虑报价高低与否的因素,所以要特别注意,不要搬了石头砸到自己的脚。
三、报价的境界
1、低境界——见人就报
前面介绍过报价“越快越好”、“越低越好”是误区,“见人就报”则是大忌。初入行的营销人员,只要一听到有人询价眼睛就发亮,认为机会来了一定不能错过,于是兴致勃勃地立刻报价,但是基本上都石沉大海。这是为什么呢?原因如下:
没有弄清楚别人询价的意图。询价的意图因人而异,有的是客户进行市场调查,有的是同行进行价格试探。 即便客户询价意图正常,是一个真实的项目负责人在进行询价,营销人员见人就报也是不负责任的,会显得太过草率,水份太多。总之必须先弄清楚客户公司和个人的需求,并让对方对你有所期待,再报价也不迟。
2、中境界——跟人而报
熟练的营销人员知道盲目报价一般成功的概率低,所以都会想办法找到客户具体项目负责人进行攻关并套取同行价格。这种报价方法成功的概率相对高些,因为有机会做比较。
3、高境界——几乎不报
优秀的营销人员在面对询价要求时,往往采取“几乎不报”的形式。什么叫“几乎不报”?就是自己不提供报价,而让客户具体项目负责人提出建议。当然,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必须有前提条件——与客户具体项目负责人的关系非常好。“几乎不报”在现实中常常体现的话术为:“兄弟,你看咱们这个产品底价是XX元,如何报价你老兄说了算,咱们利益共享、共同进步。”这时候对方自然会明白你的意思,主动给出一个参考价格,既满足了公司需求,又达到个人的期望,最终完美成交。“不战而胜”是战争的最高境界,“几乎不报”的报价相当于“不战而胜”,可谓报价的最高境界。
(摘自微口网 / 职场•商业 / 中华橱柜网)